2015年少儿文学市场现新拐点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9日 13:00 来源: 本站原创

■李东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

2015年已经过半,总结上半年的市场表现,结合下半年各家少儿社推出的重磅图书,纵观新媒体崛起而引发的媒介生态新形势,可以对下半年的市场,做一个基本判断:品牌“量”的扩张和累加将继续,而跨界与创新,将从“质”上为少儿文学市场注入新活力,甚至带来新拐点。

系列化是甜蜜陷阱?

“系列化”被认为是儿童文学这些年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当下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曹文轩的“丁丁当当系列”等都是这些年的畅销品牌,2015年这些作家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继续扩大着固有品牌的规模,这些作品将有望继续占据2015年下半年的畅销榜单。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究竟是他们成就了“系列化”,还是“系列化”成就了他们?只有认真地研究和面对这个现实,才能真正搞清楚“系列化”写作的策略是否适合所有作家。是把“系列化”当成一种自我克隆,还是把“系列化”当成是儿童文学从单纯走向繁复的一种努力?是一种单调的自我重复还是一种多维度的建构?朝向这两个不同方向的理解和努力,会极大地影响儿童文学现在和未来的创作格局、艺术水准和少年儿童的阅读取向,尤其是对文学新人的艺术选择和他们的文学前途,都会留下深深的印记。

类型化热度需警示

《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等幻想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纵观近3年的少儿文学榜单,以浙江少儿社的《查理九世》和接力出版社的《怪物大师》为代表的冒险探险文学的畅销品牌,长期占据着排行榜前列。据悉,今年下半年,它们继续有新品推出,或将继续领跑少儿文学榜。不过,畅销神话引发的热度下,应该愈加冷静与警惕。《纳尼亚传奇》和《哈利·波特》不仅是数据上的畅销,而是形成了文化软实力层面的世界影响。作者用恢弘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浩瀚和复杂的艺术世界。市场的数据是粉丝和读者决定的,而文化影响力,则是作品的艺术能量和思想容量决定的。

浅薄的“类型化”可能走向的一个极端:写作者会在名利双收中放弃更多的艺术上的探求,在类型重复中丧失艺术的创造力。所以类型化缔造的畅销神话,也可能是一种甜蜜的陷阱。

“跨界”带来期待

近年的少儿市场,涌现出一个新的现象——很多为成年人写作的文学名家们显示了对儿童文学持久的兴趣与耐力。虹影继《奥当女孩》之后推出《里娅传奇》;赵丽宏继《童年河》之后推出《渔童》;张炜则推出新作《寻找鱼王》、《人民文学》杂志自去年以来连续两年在6月份推出“儿童文学”专号。这些都是令人欣喜的信号,为本土儿童文学和当代文学打开了一条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的通道。

中国本土的儿童文学创作最大的问题是“简单”,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不够丰饶。看上去生机勃勃的“黄金”时代,可能没有留下有重量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人需要应对的难题。此外,新媒体崛起而引发的媒介生态的复杂化,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将引发我们对“系列化”、“类型化”和“跨界”进行全新的思考和探索。10年前,郑渊洁、秦文君、杨红樱等一批少儿作家,塑造了诸多的经典文学形象,如“皮皮鲁、鲁西西”,“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淘气包马小跳”等。白冰等一批有畅销书操作经验的出版人触发了少儿市场的新气象,而未来的机会,或许在于重新定义文化产品的边界和面向未来。这要求少儿名家,在这个挑战面前,基于漫长的艺术探索累计的能量,影响儿童文学现在和未来的创作格局、艺术水准和少年儿童的阅读取向、文学新人的艺术选择和他们的文学前途。